一、所属领域
新能源
二、技术或产品名称
能源云技术
三、技术水平
国际领先
四、技术简介
可再生能源,如风能、太阳能、海洋能、地热能等,分布广泛,但大都存在能源密度小、不连续、不稳定、热量开采困难等特点;单一的可再生能源系统的使用可能存在一些缺点,不足以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用能的需要。多种可再生能源系统相结合,扬长避短。借鉴信息云技术的发展,首次提出“立体新能源云系统”概念。在现实生产生活中,已经出现了一些立体新能源云技术的实际工程应用,可以说是立体新能源云技术的应用雏形。例如低谷电驱动风冷热泵+蓄能的冷热源方案、土壤源热泵+太阳能的供热系统、源侧互联的海水源热泵系统、海水源热泵+污水源热泵复合供热系统等。这些大多是有限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小规模、小区域范围内的使用,如果要将多种可再生能源系统合理地应用于更大的平台,还需要立体新能源云技术的理论支撑。
2017年在何满潮院士带领下,研究城市级的“能源云”技术通过多能互联,实现五大互补:“时间、地域、能源品种、能源品位、能源价格”。争取最大限度地更经济使用能源,利用可再生能源,并大幅度减少园区一级的总体能源输入,提高整体能源利用率。
本研发团队已与青岛邮轮母港服务管理局签署《青岛邮轮母港邮轮港区“能源云”技术创新研究》协议,完成了能源方案规划,获得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区域能源专业委员会CDEA2018区域能源科技创新奖。
五、创新点及性能指标
(1)在能源属性方面,从能源热力属性、信息属性、价值属性上,在能源与信息的结合、能源与热力的利用,能源与价值的实现三方面,分析能源内在的特性,其延伸出的信息网、交易网、能源网将会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基础,三网互联,互利互惠,从而实现能源的区域协调、供应的自下而上、三网的多源互补。
(2)在能源结构方面,本项目从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,在现有能源互联的案例基础上,对能源的互联优势进行了分析,总结现有能源发展趋势,结合能源互联网,提出能源云技术,建立能源云多源互补结构模型,倡导能源的多能互补、经济节能,从园区层面上减少对外部输入能源的依赖,,尽最大可能优先利用园区内多种可再生能源和废热废冷,改善能源结构,做到对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。
(3)能源规划方面,本项目侧重系统的源端选择与运行调节方面,选用粒子群择优模型对系统最优容量进行优化,采用多属性决策模型对系统经济性、环保性、能效性等进行判别;在运行调节方面,采用系统判断调节方式,针对不同时刻、不同负荷下的用户需求做到自动选择,最终在能源规范上使得源端、终端、用户端三者协调统一。
六、知识产权情况
无
七、合作方式
技术开发与服务
八、投资概算及经济效益分析
投资概算要依据项目规模而定。
九、负责人
胡松涛
十、技术或产品的关键词
能源云,能源属性,能源规划,智能运营策略
十一、技术或产品介绍图片